学生交流
首页 >> 学生交流 >> 留学心得 >> 正文

霓虹依稀,梦想依旧(2014年美国哥伦比亚暑期研修班学员王琎)

2015年05月15日 00:00

犹如实质般的画面在离开纽约一周的现在,依旧如放电影般历历在目。一个月的纽约生活,没有扣人心弦般的惊心动魄,也没有灯红酒绿下的肆意狂欢。我心中的纽约,没有媒体肆意渲染的那般欲望交织、纸醉金迷,有的却是一份宁静,一份平凡。如果要问我,对纽约所有的印象定格在哪一刻,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想到那一幕:夕阳西下,哈德逊河河畔,从布鲁克林区,隔着布鲁克林大桥远眺曼哈顿。霓虹灯渐次点亮,巨大的建筑在夜幕下,倒映出黝黑的身影。哈德逊河上偶然驶过一艘游艇,又慢慢消逝于远处自由女神像依稀的光亮中。霓虹依稀,仿佛不会熄灭。纽约,仿佛永远定格在我心里。

时光回溯,又是那一天,飞机稳稳的停靠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长途飞机的疲劳,让我都没有闲情去兴奋。真的是很平凡的一天。从出海关,到集合上巴士,熙熙攘攘的人流,让我慢慢开始意识到:我到纽约了,世界第一大都市!但是,从机场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途中,却完全颠覆了我对纽约的认知!低矮的房屋,陈旧的交通设施,略显拥挤和嘈杂的街道。一切都这么平凡而普通,但是在一个月后却又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巴士缓缓地停在了百老汇110街街口,当时的我们迷迷糊糊又略带好奇的观察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而神秘。略有年代感的建筑坐落于街道两旁,各式风格的店铺让人目不暇接。这时的我们,带着微许的兴奋感,感受着纽约的独特魅力。随后,带队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宿舍:毫不起眼的古朴建筑里却是充满了人性化和现代化的布置。可以说,在进入宿舍房间的那一刻,十几个小时的旅途劳顿完全的一扫而空。整洁的小客厅,明亮的双人单间,设施完备的厨房和厕所。几乎所有的布置都颠覆了我们对所谓“宿舍”的认知。在感叹不已之余,我们都开始憧憬接下来一个月的舒适生活了。

第一天的生活我记得尤为清晰。在整理完宿舍之后,已经是接近黄昏了。舟车劳顿的我们赶紧出门找餐馆。我们四个男生起初以为就餐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可是很快我们就发现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街道两旁各式各样的餐厅让人很难去抉择。边走边看,墨西哥餐厅、日本餐厅、法国餐厅、韩国餐厅……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一家中国餐厅。餐厅里简单的布置和随处可见的中文标示,让人觉得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店里的服务员既能说着地道的英文,也同样会用标准的中文与我们交谈。店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当吃着地道的中国菜,看着邻桌的外国人熟练地使用着筷子时,突然心里有一点想念家的感觉。可能这就是大部分身处海外的游子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吧。

当然,纽约的其他美食也是别有特色的。小到街边餐车的CHICKEN OVER RICE和HOT DOG,到随处可见的SUBWAY、KFC等快餐巨头,再到优雅别致的米其林餐厅,纽约几乎是无所不有。而且作为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大都市,纽约也有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美味。但是在纽约,或者说在美国,你不得不注意的就是就餐的文化和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费文化。在美国餐厅就餐,都是需要支付10%-20%的小费的。服务员的基本工资非常低,几乎都是靠着小费来增加收入。但是初来乍到的我们,往往开始都容易忽略小费的计算,时常会弄出很多尴尬的事来。可见,不同的文化之间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的。

在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之前,很多人的印象也许只是停留在它精美绝伦的建筑和蜚声海外的学术成就之上。可当我真正的踏入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发现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错落有致的古老建筑和技艺精湛的雕塑铜像。它所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实实在在却又看不清、摸不着的吸引力与魅力。校园里蕴含着的是一股学习的风气,是一种舒服惬意的享受。随处可见的柔软草坪上,总是会有三五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躺着看书或者讨论问题;图书馆的阶梯前也永远都是人来人往、脚步匆匆。这时正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暑期,可是对知识的渴望还是给这些学生们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学习和探索。这是自觉的力量,也是知识的魅力。在那一刻,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份莫名的愧疚感。名校,永远不是平白出现的;人才,也永远不会是无故产生的。这是到纽约的第二天,真正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天。但是,这一天的感悟却是烙印一辈子的。

在纽约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都是有课程安排的。当第一天领到学生卡、学校地图等相关资料后,我们都收到了自己的课表。每个人的课表几乎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生都根据自身英语水品测评的结果分到了不同等级的班。起初看到课表的时间安排,我觉得很诧异。课表的安排不像国内那么的严谨而有序。几乎每一节课程都是三个小时,上课时间和地点也都是各不相同,甚至在例如中午十二点这种用餐时间也有课程安排。同样,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也是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模式。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不适应:环形的桌子,十几张椅子,微型的教室,没有讲台。全班十三个人,都围着坐在一起。老师也是随意坐在中间,几乎没有明显的师生差别。我们班上也是有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台湾、韩国、日本、墨西哥、阿拉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但是却都能友好的交流和相处。在上课方式上,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也是与国内不一样。课堂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分小组讨论,老师只会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分发下去,然后自己加入各个不同的小组加以点拨。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围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思维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而是发散到不同的方向。特别是相互讨论的对象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阅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可以说,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课堂上讲解了多少语法和句子,认识了多少单词和段落,而是一种与他人分享和探讨分析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个月时间里所能运用的,同样也是一辈子都能受益匪浅的。另外,我们其中一个老师Michael给了我很大的人生启发与鼓舞。我还记得在一堂课上,他的讲义里有这么一个问题:纽约之行对你的人生目标有什么影响?Michael坐在我的对面,很认真地看着我,说道:跟着你的心走。我想了想,说:没有影响,我只是更加坚定了我人生的目标。我还记得那一刻Michael所投来的肯定和赞赏的目光。我觉得只是那一份肯定,就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动力。纽约的经历不会动摇我心中的信念,它只是更加坚定我走向未来的决心。梦想是不曾动摇的,它依旧在那等待着我去实现。

这又让我回想起了周末的两次旅行。一次是华盛顿,一次是波士顿。紧凑的时间让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式的了解这两个城市大致的轮廓,可能沿途的多少风景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但是去往波士顿沿途的大学游览却让我感悟了很多。耶鲁、哈佛、MIT……一个个享誉世界的名校,总是会让人心驰神往、感慨万千。但真正步入校园,才会发现它们是那么的平凡却又不平凡。岁月的逝去在校园里留下斑驳的痕迹,古老的建筑,茂盛的老树,一切是那么的平凡;但是浓郁的求知氛围,一座座名人雕像,加上一个个走往图书馆的匆匆脚步,却又是那么的不平凡。虽然只是在校园里走走,但是我却又记起了Michael的眼神,在激励着我前行。这是名校之旅,实则也是心灵之旅。

除却上课,在纽约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四处走走,特别是在上完课后的傍晚。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纽约就是一座不夜城。诚然,纽约的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为纬度的原因,夏天的纽约往往要到八九点才会夜幕降临。霓虹灯渐次点亮,曼哈顿的街道依旧是灯火通明。这个时间点的纽约,是最充满着魅力的。在纽约的大部分时间,下午上完课后,晚上我们都会出去逛逛,而目的地几乎都会是曼哈顿的繁华地段。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到曼哈顿时的场景:当我从地铁通道里走出的那一刻,看到密集的高楼耸立在自己的身旁,拥挤的人流穿梭在狭窄的街道上,心中升起这样一种感受:这,才是真正的纽约!我也像许多其他人一样,习惯把曼哈顿当作是纽约,虽然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曼哈顿的确是充满魔力的:静谧的中央公园、繁华的第五大道、拥挤的时代广场、高耸的帝国大厦……曼哈顿仿佛拥有着一切。这也许就是纽约被称之为“魔都”的原因吧。

现在的我依旧在脑海里定格那一刻:我仿佛真的还站在哈德逊河河畔,倚靠在栏杆上眺望着霓虹依稀的曼哈顿。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哥伦比亚大学、帝国大厦、杜莎夫人蜡像馆、自由女神像、大都会博物馆……似乎一个月的时间都浓缩在了眼前这一刻。想想那一天的夕阳,从曼哈顿巨大的建筑里沉没,依稀的霓虹灯点亮了黑夜。我知道,它就像一盏灯指引着我未来的路。即使光亮不足以照亮整片黑暗,但只要霓虹灯在,梦想依旧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