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正文

海南大学热烈庆祝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会隆重召开

时间: 2003年11月05日 11:13 来源: 海南侨报 点击:[]

海南大学热烈庆祝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会隆重召开!

[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会特刊](外事侨务处)

蓬勃发展的海南大学

本报记者 周莉 杜雁

海南大学坐落在美丽繁华的热带海滨城市——海口市区北部,毗邻琼州海峡的海甸岛上,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是海南省目前惟一的一所综合大学。学校 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环境优美。199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海南大学时,曾热情洋溢地表示非常羡慕海大学生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

辉煌成就:展示高校风采

回顾海南大学20年的奋斗历程,正好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1983年至1993年的10年,是海南大学重要的奠基时期;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是海南大学飞速发展的10年。在前10年中,依靠老一辈海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学校在原为一片荒滩的沙地上建起了美丽的校园,创造了基本齐全的办学条件,逐步建立起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而后10年,在江泽民总书记“建设社会主义特区大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题词的指引和激励下,海南大学开始了建设与发展的新纪元。

从1993年到1998年的五年间,海南大学紧紧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工作中心,努力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条件,促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于1997年11月顺利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在实现了成为合格教学型大学的建校阶段性目标后,站在新起点上的海南大学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明显提高——

1998年5月,海南大学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诉讼法学科实现了海南省属高校硕士点零的突破。

1999年,海南大学4个校级重点学科进入海南省首批确定的8个省级重点学科之列。

2000年,海南大学又有7个学科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点。

2001年,在新闻媒体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年轻的海南大学在全国1100多所高校中的排名上升到160位。

2002年5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一起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海南大学建设。

从1983年至今,海南大学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已建立起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成为一所具有较大办学规模和较高办学实力的综合性大学。

饮水思源:倍添前进动力

翻开海南教育史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也曾有过一所“海南大学”。那是1947年,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宋子文、陈策、颜任光、范会国等社会名流、留洋学者和爱国侨胞积极创办的。前海南大学虽然仅办了三年,却为后来海南开发建设事业留下了一批优秀人才。

时代的潮流在汹涌,历史的脚步在迈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执行邓小平同志创导的改革开放路线,创办经济特区,推进市场经济,国家建设日益发展。

海南自然资源丰富,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在科技、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队伍素质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海南开发建设的进程。为了充分开发海南的智力资源,培养大批建设人才,改变落后队伍的状况,于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支持和协助下,以原海南师专、海南医专、海南农学院为基础的三所专科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合并创办了新的海南大学,使之成为海南教育中心、科研中心,培育人才的摇篮。

海南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海南大学于1983年5月10日,在万众同庆的欢笑声、鞭炮声、鼓掌声中诞生了。

海南大学建校以来,得到党和国家、海南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同胞、侨胞的关心与支持,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1993年4月,在海南大学建校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了海南大学,对学校的办学成绩予以肯定,欣然题写了“建设社会主义特区大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对海大办学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全面发展:提升办学水平

海南大学积极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指示,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学校在各个领域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形成了较明显的办学特色。

在办学规模上,先后创办了理工、信息、海洋、生命科学与农学、法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公共管理、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12个学院和社科部、大学英语部、体育部3个公共课教学单位,有13个硕士点、28个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普教本专科生和成教生共1万6千多人。建立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图书馆藏书达到103万册,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拥有了 480名专职教师。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70人,正高职称5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80人,其中博士72人;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三种称号的有65人;此外还聘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内的5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有诉讼法学、水产养殖、应用化学、通讯与信息系统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生物技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文艺学、外国哲学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出版《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种学术刊物,于1999年分别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荣获教育部优秀自然科学期刊三等奖。2001年科研设备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同年《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内几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或开展联合办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二十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经常性交流协作关系,并与马来西亚汉兴教育中心、英国威尔士大学联合设立了中外联合办学机构“海南大学海外课程教育中心”。学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招收的留学生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挪威、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是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

在德育方面,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负责“两课”教学的社科部于1998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班组”并获“五一劳动奖状”。

在体育方面,海大进入了全国高校先进行列,近5年先后被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校”(两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两次)。

在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海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在全国有资格参赛的300多所高校中,第五届、第六届均位居前一百名,第七届共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与华南理工大学并列第23位,排在多所全国重点大学之前。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获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2000年首届“中国经济特区大学生辩论赛”中,海大学生代表队荣获亚军。在2002年首次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中,海大法学院的学生力挫群雄,在海南考区2152名参考人员中获得第一名。2003年海大12个学生小组参加全国((教学建模))广东赛区的比赛,荣获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获奖成绩在广东赛区20多个参赛学校中名列第二。

由于近年来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海南大学于1997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该校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

继往开来:再创发展佳绩

新世纪初,海南大学再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提出了 “办万人学府、创一流学科、向重点大学目标迈进” 的战略目标,计划利用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使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大步跨上新台阶,成为东南亚地区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和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围绕这个战略目标,海南大学推行了校院两级管理, 坚持“加强基础,注重质量,办出特色,服务海南,建设社会主义特区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勤奋、多思、求实、进取”的治学精神,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的创造型人才。

同时,海南大学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仅在2003年里,就先后有香港中文大学、英格兰酒店管理学院、泰国渔业部、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法国佩皮尼昂大学、英国卢顿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香港土木工程署、香港海南商会、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英国卢顿大学、澳大利亚WYC商务咨询公司、韩国圆光大学、美国AYR公司等教学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访问和考察,进一步加强了海南大学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海南大学也先后派出有关学者、专家访问和考察了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和索邦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对科汀技术大学和信息产业科技园等学术机构,对于提高海南大学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在2003年里,海南大学还成功举办了“国际刑事法院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美“企业家座谈会”、香港企业毕业生现场招聘会、MBA论文考试委员会电视电话会、“第一届中国海南大学—韩国圆光大学土木工程学术交流会”

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与交流会议。积极参加了马来西亚 “第一届中国高等教育资讯展”、中国海南“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全国地方秘书长会议”等大型学术会议。

海南大学2003年在外教聘请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仅第一学期,就新聘7名外教,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的盖尔孚博士、马福德先生、雪尔女士,来自加拿大的保罗先生,来自日本的桑村和朝先生,来自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先生。这些外籍教师的到来,给海南大学的外语、MBA、艺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3年10月12日,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教授在上海应约拜访了美国侨界领袖、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接受了陈香梅女士捐赠给海南大学的部分中英文书籍,还就聘请陈香梅女士为首位特聘外籍教授事宜达成意向。

“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同步”是海南大学近几年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目标。通过这一系列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还扩大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可以预见,正在走向世界的海南大学必将更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办好海南大学


——访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教授

本报记者 杜雁 周莉

2003年11月18日,海南大学将举办十分隆重的建校20周年庆典。赶在这个喜庆的日子到来之前,记者再次走进了海南大学,采访了这所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高等学校的校长——谭世贵教授。

“三个代表”作指导

记者:海南大学是海南省惟一的一所综合大学,您作为一校之长,是如何理解和看待高等教育的?海南的高等教育应如何发展?

谭世贵: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它的改革和建设,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落实。一是高等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可以有力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活动,可以获取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由此可见,加快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二是高等学校是萌发思想、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广大教师辛勤耕耘,不仅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学术与思想成果,而且可以将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优良传统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同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等学校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三是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及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前,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接受终身教育和使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正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利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可以说,加快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不仅体现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而且有力地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海南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且投入不足,与内地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深入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建设,特别是加快作为我省惟一综合性大学海南大学的改革与建设。

改革创新见成效

记者:海南大学的发展与壮大以什么为动力?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谭世贵:1993年4月14日,江泽民总书记莅临海南大学视察工作,并为学校题词:“建设社会主义特区大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十年来,我校全体师生员工遵循江总书记的指示,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推动后勤社会化、人事聘任和分配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办学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我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办法,全面加强学风建设。例如,在教务处设立教学督导科,设立教学质量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成立校风督察巡视组,建立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实行“课程考试不及格率硬性规定”;修订学分制,赋予学生更多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自主权,以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发展;实行奖励学分制度,资助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大学英语》、《民事诉讼法》、《发展经济学》等6门课程被评为海南省第一批重点课程,种植养殖高职专业被确定为全国精品专业,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两年内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考研录取人数成倍增加,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学习科技竞赛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特别是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高校扩招以来,我校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建立了信息学院、旅游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院等六个新学院,在校普教生由1998年的3700人增加到10500多人,成教生由2200多人增加到5200人;硕士点从无到有,目前已增加到13个;本科专业由1998年的16个增加到28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7个,占全省重点学科数的43%;仅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便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课题6项(全省仅8项),列全省高校之首。

注重特色求发展

记者:海南大学提出了“办万人学府、创一流学科、向重点大学目标迈进” 的战略目标,不知学校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谭世贵: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之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推进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海南大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规模效应。到2010年,海南大学的本科专业将发展到40个以上,在校普教生超过2万人;硕士点将达到35个左右,在校硕士生约3000人;并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段时间以来,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匮乏。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努力,目前这一问题已基本解决。2002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决定和海南省政府一起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海南大学的建设,并拨给专项资金4500万元;今年4月,省工商银行给学校贷款2400万元;经过多次申报,并在省发展与改革厅、财政厅的支持下,今年有望获得2000万美元的日本政府长期贷款。最近,国内一家银行还将给学校提供十亿元额度的授信贷款。利用这些资金,学校拟购买2亿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同时建设基础实验楼、图书馆二期工程、第四教学楼、6栋学院楼、第二田径运动场等大批基础设施,并在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进行师资队伍培训,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和师资保障。

其次,要努力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是海南大学的首要和根本任务。为此必须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2年10月学校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六个率”的教学工作目标,并把它作为衡量各教学单位工作和进行奖惩的主要标准。所谓“六个率”是指四级英语通过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考研录取率、初次就业率、学生发表论文作品及获奖的比率、教师发表教学研究成果的比率。“六个率”的出台,这在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和各学院的教学工作。例如,文学院的领导以此为目标狠抓教学工作,一年下来就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率和考研录取率两个第一。

第三,要切实办出特色,创立海大品牌。海南大学作为一个办学历史只有20年的高校,要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以特色创品牌求发展。而办学特色的凸现有赖于学校根据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根据海南“一省两地”以及建设有海洋省和信息智能岛的发展目标,我校在近几年内先后建立了信息学院、旅游学院、海洋学院,并将农学院和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所合并组建成了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同时大力进行重点学科建设,近几年来已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并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可以预见,随着建设资金的到位和建设力度的加大,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学校更具优势和特色。

人才立校是根本

记者:海南大学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但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需有智力的支撑。不知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争取了哪些措施?

谭世贵:我校近几年来遵从“人才立校”的原则,在教师培养、人才引进、课题立项以及教师聘用、考核、奖励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互配合、衔接的政策和办法,建立起一套鼓励青年教师创新成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行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每年筹措1200多万元给教师、科研人员发放岗位津贴,从而较好地改善了教师待遇,不仅留住了人才,而且也吸引了大批人才。学校实行“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改革和做法,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肯定和好评。

在职称评定上,我校推出新政策,不看任职年限只看能力和成果,经学校考核合格的,就可以低职高聘,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位中青年教师被破格聘为教授。科学的用人机制,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来大批高层次人才,前些年外流的人才也纷纷返校。

与此同时,我校还聘请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士袁隆平,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著名华人专栏作家、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阮次山等著名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高官为学校特聘教授、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他们经常在我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为海大学子带来了前沿性的学术成果和信息,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海外乡亲的海大情结

记者 杜雁 周莉

海南大学的成长及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凝聚着全校师生的辛勤汗水,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尤其是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的鼎力相助。

有多少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关心和帮助过海南大学?他们都为海南大学的发展壮大作了哪些贡献?围绕这些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海南大学分管外事侨务工作的副校长符华儿研究员——

剪不断的海大情结

据符华儿副校长介绍,海南大学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诞生了,那是民国年间,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宋子文、陈策、颜任光、范会国等仁人志士、社会名流、留洋学者和爱国侨胞,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振兴海南的教育事业、在经过十四年抗战之后,节衣缩食,多方奔走,筹集募捐,得到国内外乡亲及海外侨胞的响应和慷慨援助,原海南大学于1947年11月5日在当时的海口椰子园(今钟楼附近的四二四医院)正式成立了。战乱中的海南大学经历3个年头的艰苦办学后,于1950年解放时被人民政府接管,并在原校址上办起了南方大学分校,原海南大学至此停办。这所凝聚着海内外赤子心血的学校为海南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优秀师资力量,也成为今日海南大学的根基。昔日的海南大学成为永恒的记忆,创办新的海南大学又成为几代海南人的梦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充分开发海南的智力资源,培养大批建设人才,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支持和帮助下,经国务院批准,原海南师专、海南医专、海南农学院三所学校合并后,于1983年5月10日创办了今日的海南大学。

海南人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海内外乡亲奔走相告,并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他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海大的建设,并祝愿她顺利地成长和发展。

倾情支持海大建设

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对海大的倾情帮助,在建校前几年就开始了。1981年,当海南人民酝酿筹办海大时,美国华侨、加利福尼亚亚诺玛大学教授林汉生先生就给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写信,呼吁海内外乡亲支持创办海大。他多次来往于美国、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之间,宣传筹建海大的重大意义,争取各方支持。旅日华侨陈学忠先生主动提出资助海南子弟到日本留学,毕业后回海大工作。

海大建设中,香港福华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坚先生、国际鸿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多泰先生、香港爱华基金会有限公司主席周成泰先生共同捐建了海大办公楼。其中黄坚、周成泰各捐资100万港元,吴多泰捐赠130万港元及100吨钢材。办公楼于1986年6月落成,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主要用于海大行政综合办公。为铬记他们对海大的贡献,办公楼被命名为“泰坚楼”。

从1984年到1992年的大建设中,先后有泰籍华人郑有英、吴多福、吴多禄,美籍华人吴坤治、吴坤汉兄弟,新加坡乡亲林鸿谟,香港同胞黄守正、叶保容、黄向农,台湾同胞吴乾华等人士,为修建阶梯教室、校门,添置教学科研设备以及建立奖学基金,共向海大捐资700多万元。

海大图书馆一直是海内外乡亲关心支持的重点,新图书馆的建设更是从一开始就得到海内外乡亲的关心和帮助。新图书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总投资3200万元,海南省政府投入资金1700万,不足部分得到广大华侨的慷慨相助:泰国乡亲陈修炳、郑有英、吴多禄、欧宗清、张光嶷,香港同胞黄守正、潘正洲、李运强、陈文民、梁振发,新加坡乡亲白秀华女士等,先后为海大捐资达2350多万泰铢、160多万元人民币,用以支持海大图书馆的工程建设。有如此多的海内外人士为海南的教育事业奔忙出力,海大图书馆终于在1997年落成,并以海南省图书馆的名义向全社会开放。

高等学校以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为重要任务。海内外乡亲为了支持海大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先生捐赠400万港元,使总造价720万元的、建筑面积10655平方米的邵逸夫学术中心得以建成。从此海大有了一个用于接待海内外来宾、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报告会的优良场所。

为了向海大师生提供优良的教学场所和体育活动基地,新加坡华洋投资私人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秀华女士还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兴建海大游泳池。游泳池占地面积4915平方米,为铬记白秀华女士及华洋投资公司对海大的贡献,游泳池被命名为“华洋游泳池”。

为了支持海大搞好教学科研、多出成果,海内外乡亲在海大捐资设立有吴乾齐、吴潘彩金教学科研奖励基金、黄氏奖学金、金穗奖学金、叶保容奖学金、林海华纪念奖学金等,这些特殊的教育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海大教育科研事业的全面发展。

海内外乡亲对海大的真情帮助,从地域来看,涵盖泰国、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从机构来看,有泰国海南会馆、香港海南商会、新加坡海南协会、新加坡海南岛籍教育基金会、台北海南同乡会、美国纽约海南同乡会、美国亚洲基金会、美中友好协会、马来西亚同乡商业考察团、泰国十二宗祠观光团、泰国梁氏宗亲会、泰国机铸联谊会等;从个人来看,先后有200多人捐款捐物建设海大。建校20年来,海内外乡亲及国际友人为海大捐款捐物共折合人民币2600多万元。

此外,海内外乡亲还同协同海南大学进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林崇椰、许丁宦,新加坡高级编辑韩山元,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长王会筠,美国张弘毅博士,马来西亚张光明博士,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阮次山等海外著名学者在海大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近百次。香港岭南学院中国贸易学会海南考察团、新加坡海南协会文教代表团等机构与海大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大还诚聘林崇椰教授、欧宗清先生等为海大荣誉教授,聘韩山元先生等为客座研究员,以他们在学术或实践中的成功,教导海大学生求索知识、服务社会。在马来西亚陈业良先生协助下,海大与马来西亚汉兴教育中心、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了“海南大学海外课程中心”,为海南省培养了一批工商管理高级人才。

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支持与帮助海大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本文仅列述其中二三事,以纪念他们对海南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美籍华人林汉生教授,从1985年起在美国发起为海大捐献图书的活动,十余年如一日,始终不渝,至今已为海大征集到了1.8万册图书。台湾吴乾华先生费尽周折才将他精心选购的《四库全书》(1500册)、《大英百科全书》(33册)运来海南捐赠给海大,他还独资捐建了海大东校门。香港“方树福堂基金”想海大师生之想,急海大师生之所急,捐资80万元、配备100多台先进的多媒体电脑,兴建了“树华电子智源中心”,帮助海大师生搭上了网络快车。香港汉荣书局董事总经理石汉基先生继承父志,“赠书报国” ,向海大等9所高校捐赠价值140多万元的港台版书籍。

旅居海外的琼籍乡亲,并非都是富豪之家,但是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许多人甘愿省吃俭用而伸出援助之手。年逾九旬的旅泰海南乡亲林尤烈老先生来到海大,用颤抖的双手捧出他辛勤积攒的3万元港币捐赠给学校。老先生说:“我听说海南大学正在建图书馆,我一定要亲手将我的一份心意交给海大,以表示我对故乡的怀念。”

在这些乡亲中,最让人感动也最让海大人难忘的是,祖籍海南文昌的美籍华人、美国王氏贸易公司董事长王伟光先生。1993年,当他作为北加州海南同乡最高顾问来到海大参加第三届世界乡团联谊大会后,便与海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了解到海大是海南省惟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时,就决定利用他与母校台湾成功大学的密切关系,为这两所高校的沟通架起桥梁。

  • 1998年,王伟光和成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高强博士(现任成功大学校长)来海大访问;

  • 1999年,王伟光和高强博士及成功大学管理学院几位教授再次来海大访问;

  • 2000年,王伟光带领25人组成的成功大学代表团来海大进行学术交流,可见成功大学何等重视海大。

  • 2001年4月,经王伟光先生牵线搭桥,“首届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得以在海南召开,知名学者、两岸工商界人士60多人与会,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对促进海峡两岸加强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 2002年6月,海大与成功大学再次联合在台湾举办了“第二届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 学术研讨会,两岸共有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王伟光资助海大14名学者赴台参加了研讨会。

为了促进海大的学术交流,提高海大的知名度,王伟光先生为此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先后捐资45.6万元设立“海南大学学术交流基金”,在该基金的资助下,多位境外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海大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帮助多位海大教师赴境外培训或参加学术会议。2000年4月,他又出资邀请美国哈佛大学7名MBA学生,来海南与海大学生进行交流。

除为学术交流奔忙外,王伟光先生为了支持海南的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他个人的捐款累计已达100万元人民币。

正是因为有了像王伟光先生这样一个又一个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和倾情帮助,才推动海大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一步步向国内、国际知名高校靠近。

该文发表于 2003/11/5 11:13:00 已被 0 编辑 2003/11/5 11:13:00

关闭

.
  1. 书记信箱校长信箱
  2.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05-2019 hai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