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的六年系列报道(五)∣【中国科学报】海南大学: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实施,创新驱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10-25阅读:

3A927

①海南大学南繁基地。

1FB73

②科研人员在对海南大学研制的履带自走式甘薯联合收获机进行测试。

1367E

③海南大学教授王爱民团队检查种植珊瑚情况。海南大学供图

■李丽 熊文军 王博

科学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海南大学正全力以赴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速汇聚创新资源,勇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创新、实干、服务、发展中彰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大学的本色与担当。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这为海南大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新的航向。五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目标迈进,坚持“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的办学思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在国家级重大项目、平台建设、科技奖励及社会服务方面不断突破、连创新高,有力地支持了自贸港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协同发展迸活力

海南大学坚持与蓬勃建设的海南自贸港同频共振,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需要,全力推进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以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团队建设和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谋求搭建国家级平台、谋划重大项目,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该校已组建“自贸港发展和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等七大协同创新中心,353支科研团队加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有组织科研 科学研究显成效

自然科学领域连创新高

该校紧紧抓住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谋划建设国家级平台,取得了新的突破,获批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和“数字医学工程”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该校共有省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平台14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 5个。相比2017年,国家级平台数量增加了3个。

5年来,海南大学积极探索“研究政策→谋划指南→落实项目”的国家级项目策划机制,推动国家级项目不断迈上新台阶。2019年至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共910项,同比增长148%,项目申报数、立项数、获批直接经费逐年递增。其中,2022年立项 218 项,同比增幅36.31%,获批经费首次破亿,较2017年翻了两番,较2021年翻了一番,立项数和获批经费排名双双进入全国前50名;立项重点类项目13项,其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均实现该校零的突破,仪器项目、优青项目实现海南省“零”的突破。2023年,集中期立项252项,资助数进入全国前40位,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平均资助率23.18%,高于全国平均资助率7.15个百分点。

在科研奖励方面,有多个奖项和成果实现零的突破。例如:首次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首获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首获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青年奖;获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首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

人文社科领域建设不断加强

在国家社科基金方面,2018年至2023年共立项144项,项目申报数、立项数、获批经费数较以往均有大幅跃升。202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其中集中申报期年度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共获立项23项(含3项重点项目),排名并列全国高校第52名;重大项目获立项两项,排名并列全国高校34名。2023年度,截至目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及各类专项共22项,其中多项课题聚焦于自贸港建设和南海海洋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彰显了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的特色优势。

在科研成果方面,2022年度学校教师在CSSCI检索来源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7 篇,在SSCI检索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92篇,论文成果相较2018年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22年向上级部门提交并被采纳的研究报告17篇;获海南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63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9项,获奖成果数在全省占比达到43.8%。《人民币国际化的法律问题研究》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实现了海南省零的突破;《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清算最终性与破产法的冲突与协调》荣获第二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

2023年9月,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ES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南大学一般社会科学学科(SOCIAL SCIENCES,GENERAL)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了学校ESI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ESI“一般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基本涵盖了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智库作用逐渐显现

学校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引智基地4个,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新型智库两个。南海区域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48所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获评为教育部I类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在全国“一带一路”领域智库中媒体影响力名列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五,入选2022年度“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获评A等级智库;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获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2022 年度智库建设优秀案例推介名单”。

强化科技和咨政服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所需、海南所能、产业所期、民生所盼四个主攻方向,依托自身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强化自身科技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建言咨政作用,深度融入自由贸易港建设,社会服务工作打开新局面。

校地校企合作深化拓展。在海口、三亚、文昌、保亭、万宁等市县推动建设校地科研平台和机构,计划总投资33.2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在东方、琼中、临高等市县建设了30多个海南省内社会服务基地,与国家能源集团海南公司、海马公司、昌江核电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定点帮扶成效显著。东方市乐妹村脱贫群众人均收入由帮扶初期的近三千元上升至2022年的近两万元,乐妹兰花、光吉香米项目分别入选教育部第三、四届高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乐妹村、光吉村均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此外,每年还选派40~60名科技人员到海南省“三区”市县和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帮扶,惠及10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培训农户3万多人次,帮扶贫困户近4000户,对海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横向技术服务纵深推进。2019—2023年自然科学类横向项目立项数、立项经费、到账经费逐年递增,共立项数1470项,立项经费4.62亿元,到账经费2.71亿元。社会科学领域努力提升咨政服务能力,积极承接横向社会服务课题505项,总签约经费9000余万元,到账经费7000余万元。其中承接自贸港建设相关课题项目近百项,承接海南各市县课题项目100余项,为海南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校还不断加强智库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智库咨政服务能力。近3年来,学校共提交各类研究报告近150份,其中获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省直机关采用60余份;起草《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专家建议稿)》《海南自由贸易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地方性法规、规章、行业标准、规划100余项。

《中国科学报》 (2023-20-25 第2版 综合)

17FF50

报纸原文。